在四川省教育厅和四川省国培项目办的领导和支持下,内江师范学院通过公开招投标承担的四川省2019年“国培计划”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项目,从2019年10月—2020年1月,培训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经过80余天的辛勤工作,科学规划培训方案、精心实施培训内容、细心服务培训学员,坚守教育初心,为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该项目由骨干教师提升培训项目、学科名师培养对象培训项目、新入职教师培训项目和青年教师助力培训项目四个子项目组成。
健全培训体系,加强组织管理
根据四川省2019年“国培计划”项目计划,内江师范学院主要承担负责义务教务数学段的教师培训。其中,小学学科名师100人,初中学科名师50人,小学骨干教师350人,初中骨干教师200人;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训在项目县本地培训,由内江师范学院与项目县合作实施,其中新教师200人,青年教师1150人;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负责全体学员的网络培训的平台建设和技术支持。
组建师资团队,优化培训课程
培训团队遵循分级分类分层的指导原则,在乡村中小学校开展前期调研,听过随堂听课、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形式了解培训需求,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培训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最终形成了四类培训课程。其中学科名师以教学研究型为主题,构建了教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培训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培训专家团队;骨干教师以教学应用型为主题,构建了课程、课堂、课改为主的课程体系,提升区县教师学科教学能力;青年教师以教学实践型为主题,从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评价出发构建课程体系,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实现从合格到胜任教师的转变;新入职教师以教学基本型为主题,从职业感悟、教学常规、教学管理三个角度构建课程,引导新教师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种子,成为合格教师。
为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实效,按照3:4:3的结构组建了一支由高校专家、一线教研员和中小学优秀教师组成的高水平专家团队。高校专家从教学理念、教学发展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一线教研员从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学改进等方面增强实践效果,中小学优秀教师从教学示范、教学反思和教学提升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等。听过专家讲座、专题沙龙、名校访学、示范课评析等培训形式,注重培训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有效的增进教师培训的转化机制,提高了培训的效果,受到培训学员的一致好评。
多方协调联动,细化培训保障
成立以学校“一把手”负责,培训中心、教务处、后勤处、计财处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多方联动保障机构,按照要求,从住宿、就餐、交通、学习等各方面精心准备。通过公开招标比选,选择环境优良、设施齐全、卫生达标的酒店供教师住宿,安排专车统一接送,在校内餐厅就餐,保证菜品的丰富性和安全性,协调校内报告厅和教室供培训使用,为学员提供温暖舒适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构建培训教师的“第二个家”。在课余活动中,组织学员积极参班级体育和文艺等课外活动,劳逸结合,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培训期间,班主任老师坚守工作岗位,履行工作职责,从组织报到、班级管理、活动开展、生活服务等方面尽心尽力为学员服好务,建立团队研修微信群和班级QQ群,方便学员的答疑解惑,建立培训者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共同互动的平台。此外,培训班成立班委,架起一座培训单位和学员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班委干部齐心协力,发动班集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为培训工作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
内江师范学院培训团队在总结历年来培训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培训模式,在“国培计划(2015)”培训模式基础上,面对新变化和新要求,在2019年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之前的“导一研一行”培训模式发展为“导一研一行一思”模式。“导—研—行一思”教师培训模式既可以拆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模式,即“导”的培训模式、“研”的培训模式、“行”的培训模式和“思”的培训模式,又可以将这四个相对独立的模式合为一个整体即“导—研—行一思”教师培训模式。
“导”突出引领性与示范性。“导”主要是指培训专家对参培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启发等。参培教师非常需要专业引领,非常喜欢听具有震撼力的教学观摩(示范)课。首席专家赵思林教授曾对四川省21个地市州的192位农村初中数学省级骨干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多数一线教师都需要“专业引领”。“专业引领”的内容包括教育理念的提升、课题研究的指导、观摩课的示范等。
“研”突出分析性与探究性。“研”主要是指参训教师参加的讨论、分析、研讨和探究等。四川省提出了“省级骨干教师实现两个飞跃——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从骨干教师到学科专家型教师的飞跃”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提高骨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我们在骨干教师培训时突出了一个“研”字。教研活动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 因此,“研”也包括教师在组织或参与教研活动时的分析、研讨、探讨、探究等。
“行”突出操作性与实践性。“行”主要是指参训教师在培训后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实践。为增强学员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的操作性,我们在培训中推介了“导学讲评(简记为DJP)”、“研究性教学‘四点一心’”教学模式与教学观摩,不少学员返回学校后着手实验并取得较好效果。我们结合培训后的远程跟踪指导,要求参培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思”是突出反思性与理论性。反思是开发元认知的重要方法,“导”“研”“行”的深化与升华。“思”是学员从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数学教学理论的桥梁,是学员实现从数学骨干教师上升到学科培训专家的必经之路。